第405章 八股文
便在这样的勤学苦读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对于一般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研习儒学经典,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著作文章打开致仕之门。
而科考下标准化答卷就是八股文章。
蔡元培十三岁时开始学做八股文。在跟那位李申甫老师学做八股文一年后,他又转入离家大约半里地的先生王懋修的私塾读书。王先生的私塾里大约有三十个学生。
一次,蔡元培从同学处借到一本《三国演义》,刚看了几页,被王先生看到了,王先生训诫蔡元培,“看不得,陈寿的《三国志》,你们现在尚不可看,况且演义里边所叙的事,真伪参半,不看为妙”。
又一次,蔡元培借了记述东周战国历史的《战国策》来看,王先生又说不能看,他的理由是,如果在考秀才的时候,把《战国策》一类书中的词句典故用在文章里,一定不会被考官容许。
这倒真是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原因在于,在当时的老师看来,这些书都是杂书,于学无益。
当时平民出身的普通读书人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功名,跻身体制内,取得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而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被限定为八股文,同时,八股文的内容则完全限定在儒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