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点翰林
外快,被人们称作“鬻文卖钱”。不管蔡元培此行是不是有此意,所谓瓜田李下,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也不足为怪。
但是,不管怎么说,近一年的游历,蔡元培几乎走遍了自1842年以来最早与海外通商的口岸和地区。这对于一位中国传统教育塑造出来的青年士大夫来说,其意义恐怕不仅仅是在补足“读万卷书”的缺憾,而行万里路。
西方近代文明和洋务新政的清新气息,足以使他扩展视野,更新观念。蔡元培游离广州期间。康有为正在长兴里万木草堂招徒讲学。士林风气的更化和改革潜流的涌动,蔡元培不可能毫无觉察而无动于衷。
尽管上述感受可能尚属朦胧意识,但随着世事的变迁,会逐渐清晰起来的。
1894年春,蔡元培从广东返回绍兴。随即赴京参加散馆考试。这是对翰林院庶吉士进行甄别,以决定任用的一种例行考试。应散馆后,蔡元培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至此,不满28岁的蔡元培,已经达到了当时读书人羡慕不已的科举道路之极。
接下来,蔡元培便开始了供职翰林院的京官生活。
应同乡先辈李慈铭的邀请,他兼任了李慈铭之子李承候的家庭教师,为其讲述《春秋左氏传》;同时,他还为李慈铭代阅天津问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