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
设有中国文史研究所,主持该所的康德拉(中文名“孔好古”)教授早年曾在北京译学馆任教,他十分乐意招收中国学生。蔡元培便由康德拉教授介绍顺利入学。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时,蔡元培担心自己年龄太大而不被录取,就把年龄少写了5岁,实际年龄40岁写成了35岁。
与其他人求学不同,蔡元培把在德国的求学称为“游学”,而不是“留学”,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为拿学历或者学位,而完全在于汲取知识、开阔眼界。
在蔡元培入读德国莱比锡大学的20世纪初,这一时期,康德、叔本华、歌德、莱辛等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思想家们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在德国大学正占据着重要地位。
蔡元培身居其中,学泛众家。他在莱比锡大学虽然注册的专业是哲学系,但他跨学科地广泛选修了各类课程。
在1908年10月到1911年的短短6个学期里,蔡元培选听了40多门课程,每学期近7门。如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绘画艺术论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这种近乎狂热的求知欲简直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一番穷追猛学下来,蔡元培给吴稚晖的信中不禁感叹:“拾取零星知识,如于满屋散钱当中,暗摸其一二,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