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37章 大师云集

济、孙云铸、陈世璋、俞同奎、秦汾、王仁辅……这批学者几乎无一不是当时国内科学界的顶尖人物。
    在延揽人才上蔡元培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最著名的例证是年轻的学者梁漱溟。
    那时,梁漱溟是通过范源濂的引荐,慕名来访谒蔡元培。他拿出自己的《究元决疑论》一文,求教于蔡元培。这篇文章蔡从《东方杂志》上已经读到过,作者对佛学的造诣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漱溟既没有出国留学镀金的经历,也没有国内的大学文凭,但他钻研学术、富有创见的精神,让蔡元培感到这个人是个人才。于是,时年仅24岁的梁漱溟被蔡元培招入北京大学,并给予他讲师的职称。
    当梁漱溟后来成为一代大师——新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时,他总是不忘强调:是当年的蔡元培和北京大学栽培了他。
    由于蔡元培在用人上打破了资历限制,这一时期北大的教师队伍迅速实现了年轻化。据1918年的统计,这时的北大教授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其中不少只有二十六七岁,这在中外大学的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要想让北大变成真正治学的场所,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而这些名家也没有辜负蔡元培和北大,在此以辛勤汗水与毕生所学,耕耘北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