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
二是朴,繁华奢侈,是朴的反面,凡是贪享受,爱繁华的人,永远没有希望。人心不能两用,自古成就事业者,不管做学问,还是从事实业的,无不专心致志。
杨公捐产兴学的目的:一是为国造就科学人才,以达“教育救国”振兴中华之目的;二是为浦东“乡邻子弟解决失学之苦”。
杨公一生劳累,身体多病,于1908年5月29日在校内住所长逝。病重时还谆谆叮嘱要设法改善教学设备,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浦东子弟来校读书。
尽管浦东中学是杨家的私产,先后投入30多万两银子,但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以确保学校的独立地位,使得学校能够按照自身的要求发展。
胡适成为著名学者后,他对杨斯盛的人格和“毁家兴学”之举的赞赏,也成为了名人轶事。他的《四十自述》文集中,开卷第一篇就是《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他也曾应邀为浦东中学题词:“杨公发愿为国家造人材,诸位同学应该发愿把自己铸造成器。”
当然,这为后话。
另一篇《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写的是老而又老的昭君出塞和番的题材。
王昭君,名嫱,是蜀郡秭归人氏。他父亲王穰,所生只有昭君一女。昭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