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

    两条路摆在胡适面前:一是迎难而上,认真钻研农学,提高成绩,拿到毕业证;二是认真反省,审视学农对自我成长之价值及意义所在。选择是困难的,胡适在两条路之间徘徊良久,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在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学习了三个学期后,胡适终于下决心改变所学专业,转入到该校文理学院。
    “回去就自己问自己学这个有什么用?要是靠当时的活力与记性,用上一个晚上来强记,四百多个名字都可以记下来应付考试。但试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苹果在我国烟台也没有,青岛也没有,安徽也没有……。我认为科学的农学无用了,于是决定改行,那时正是民国元年,国内正是革命的时候,也许学别的东西更有好处……但又有一个困难,文科要缴费,而从康大中途退出,要赔出以前二年的学费,我也顾不得这些。经过四位朋友的帮忙,由八十元减到三十五元,终于达成愿望。”
    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就在转习文科的这年9月,胡适把法国都德的短篇《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文学革命时,又恢复《最后一课》原名,收入他译的《短篇》第一集,列为首篇。从此,这脍炙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