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
形态与理解方式铸建的文化肌体日益丰满。基督教文明正在一步步充盈笼罩胡适的精神世界,在基督教上流家庭的温情招待与精神感召下,他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的哲学硬度开始软化。
伊萨卡城区有各种不同的教会,胡适最为接近的便是“教友会”。这个“教友会”又称“贵格会”或“匮克会”。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他读了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的有关英国教友会派的通信,深受感染,兴趣很浓。二是康大一名叫康福(W.W. Comfo
t)的法文教授是“教友会”的教友,康福与胡适友谊甚笃,康福的家庭生活正是典型的极其美好的美国教友会的家庭生活。其后来出任费城教友会”主办的海勿浮学院( Have
fo
d College)的校长,胡适曾将小儿子思杜送到这个学院学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教友会”的信徒,最为崇奉耶稣不争与不抵抗的教导。这一点正是胡适从哲学立场上最为欣赏也最易拍合的。不过胡适的不争主义的信条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等则是从中国的老子那里学来的。
胡适在”“教友会”的朋友也最多。他自己也时常去“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