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


    在民国初年,有一个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同乡会,以及遍布各地的同乡会馆。胡适和陈独秀都是安徽人,一个是安徽怀宁(今天的安庆)人,一个是安徽绩溪人。同乡是很容易建立起联系并相互帮衬的。
    陈独秀在上海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原名),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名气,也没有稿源,基本都是陈独秀一个人在写,还有就是一些安徽同乡的读书人帮着一起写。可以说,《新青年》在创办初期是皖籍知识分子为主的同仁刊物。
    胡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当时亚东图书馆经理、同为安徽人的汪孟邹介绍给陈独秀的。
    当汪孟邹向陈独秀推荐自己的一位老乡,说他正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此人聪明好学,文论俱佳时。
    “你是说胡适么?”陈独秀脱口而出。
    原来,陈独秀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小老乡。此前,胡适曾把法国都德的短篇《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还有,胡适也曾把都德的另一篇《柏林之围》,译为中文,发表在章太炎主办的《甲寅》杂志上。这两篇译文陈独秀都认真的读过了,而且不但对译文,对译者也印象深刻。
    译文自可表达译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柏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