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
的反对,《新青年》逐渐从同人刊向党刊转变,《新青年》编辑同人也逐渐分道扬镳。
3月,北京各高校教师因索薪罢课,胡适利用此空闲写成《〈红楼梦〉考证》初稿。初稿写成后,胡适送给对文献非常熟悉的顾颉刚,请他校读并帮助查找新的资料。不久顾颉刚的朋友俞平伯也加入对《红楼梦》的研讨。经查阅新的资料,并与顾颉刚和俞平伯书信讨论,胡适于是年11月12日完成改定稿。
胡适在文章开篇即对之前居于主流的“索隐派”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研究走错了路,不去研究《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材料,只是“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胡适接着对“索隐派”三种附会说进行了逐一批驳。
索隐派红学的产生,有作品本身的原因,也就是学派观点的发端有其内在理路。当时,旧红学索隐派代表是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和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本事意即:本来其事。
从《红楼梦》面世以后的二百多年里,关于它究竟是谁家故事,人们一直在猜测。无数人想从探寻《红楼梦》真事隐去的究竟,索解出其所隐藏的秘密。甲戌本《红楼梦》开篇的凡例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