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44章 因地制宜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河湟大地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抢耕抢种。
    两个儿子在前边打仗,老父亲刘向禹在后边张榜安民,带西宁生员攒里并甲接收土地, 规划新一年的粮食耕种。
    其实张榜没啥用,能看懂榜文的百姓和往东逃难的百姓高度重合,没往东跑的,就算能看懂榜文也不在乎写的是啥。
    无非换个地主呗,老百姓心说我他妈连逃难的盘缠都没有,给谁种地不是种呢?
    但情形跟他们想的还真不一样。
    元帅府的军队往东一开, 后边就有来自西宁的乡官进驻地方, 这帮乡官上任非常简陋,没有官袍、没有印信, 只有一张委任状。
    一般是每个村庄来仨人。
    一个陕北口音的老兵是持委任状的乡官、一个会说汉话的西番青年做随从、一个只能听懂但磕磕巴巴说不清汉话的鞑子当跑腿。
    问问当地有多少户口、多少田亩,每二百人,就从当地过不了日子的穷苦青年里招个管饭的民壮,然后开展工作,清查田亩、人口,完成统计。
    名义上,乡官都是西宁府衙派出的生员,但地方百姓左看右看,都觉得这些生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