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因地制宜
是这里最好的田土,也绝对不可放弃。
他说道:“短时间,能写能算的人才不足、沟谷地势复杂支援不利、当地土番杂居,没大量人手,二哥均粮买赋的民社在沟谷里恐怕办不好,但这正是个机会。”
刘承宗问道:“什么机会?”
“留一条后路啊,哥,这民社统一种粮、统一买粮的事,我们是第一次做,耗费人力物力,能不能办成,不知道;办成了各乡百姓的粮够不够吃、帅府的军粮够不够用,我们也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山里的人和地,必须握在手里,至少要让他们知道河湟改姓了。”
承运道:“从西宁到冰沟,四十里一个驿站,一共五个,以这五座驿站为基础,增设五镇,每镇驻军五百,北边兵不够就从南边调,每隔十里设一急递。”
镇在古代并不完全是行政单位,从北魏时就主要指军队军眷屯驻的驻地名称,有镇守的意思。
“我以为。”承运道:“河湟一条河谷,编保甲、立民社、分田地,由官府给种、统一种粮、收成统一购入;山里四十七沟的番民土民,也要编户齐民,不管其种植,但要让其给官府纳粮。”
“如此一来,即使民社收成不尽如人意,还有四十七沟的税粮,同时五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