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初见火药
范再遇在城墙上独自凌乱的时候,李延庆正在军中匠户的火器制作现场进行考察。
唐代道教繁荣,火药易燃易爆的特性随着炼丹术的推广被发现。
随着唐末乱世的开启,面对愈来愈难攻克的坚城,以及士兵们愈来愈难以击穿的甲胄,一些军事家开始在战场上利用火药的这一特性。
根据李延庆的了解,早在十几年前的后晋朝,开封都作院内就有了专门制作火药的火药作。
都作院是设立于开封,专门生产军需装备的官营手工作坊。
都作院拥有六千多名工匠,分为南北两个作坊,南北作坊下面又细分了几十个“作”,其中就有负责生产火药的火药作。
周军此番南下所携带的各类攻城器械,自然都是由都作院提供。
为了维护炮车、弩车等金贵且脆弱的攻城器械,都作院还派了数百名工匠随军南下,其中也包括制作火器的工匠。
由于火药易受潮的特性,以及易爆炸的危险性,加之制作工艺仍处于初级阶段,此时的火器难以长途运输,通常会在现场制作。
李延庆站在一个草草搭建的木台上,观摩着台下工匠制作名为“火药箭”的火器。
所谓火药箭,就是在箭矢的前端绑上一个装有火药的小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