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

一个叫做郑的村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里记载的能田者69人,并不是郑里的所有种田的人,只是向官府借贷种子的贫民。

    同样,还有一个竹简上纪录了郑里需要纳赋税的人数是72人。

    这72人,也并非是郑里的所有人,也没有计算拥有免役特权的人。

    这样看,这两个数字如此相近,倒是应该是合理的。

    但是,从这两组数字之中,可以看得出来,郑里编户齐民的大部分百姓,都还是贫民,而且贫穷到连种地的种子都需要向政府借贷才行。

    而且以田亩数量和人口来计算,就算以每亩高产3石粮食来算,每户人家平均年产粮食也就74石。

    而按照每口人每日5升粮才能果腹的最低标准来算,每户人家的粮食需求则有79.2石。

    显然,郑里的百姓,就算田亩高产,也不足以让一家人吃饱!

    这还没算上每户百姓要缴纳的赋税!

    十号墓出土的这批竹简,几乎细致的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需要缴纳的算赋、口钱,以及每年的征收次数。

    例如其中一枚木牍就记载了,市阳里的算钱在二、三两月都收了三次,四月收了四次,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