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临时工
吴一九七零年毕业于一所化工学院,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深度不够,但对方翰民讲解的理论,他还是多少能听懂一些,“问题是红星制药厂当初从一家科研机构引进‘对乙酰氨基酚’生产线,‘酰化’岗位就是用水做反应介质,这也是国内同行现在普遍采用的工艺,你讲的理论依据倒是说得通,如果贸然改变反应介质,你能保证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吗?”
车间主任老杨就不一样了,他六九年毕业于一所技工学校,要说动手干活,他绝对是一把好手,老杨是个实干家,否则,他也当不了车间主任,但他对理论不感兴趣,尤其是方翰民讲的这些超前理论,他就像听天书一样。所以,他干脆说道:“小方,你讲这些理论纯粹是纸上谈兵,不如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改变工艺条件,用什么做反应介质最合适。”
其实,作为车间主任,面对全车间存在的技术问题,老杨比谁都着急。
产品质量不稳定,收率不达标,职工们的奖金必然受影响,每到发奖金的日子,基层职工的抱怨和骂声,早已灌满了老杨的耳朵,但他既不能消除职工们的怨气,也没法制止工人们的怒骂,因为老杨十分清楚,技术问题跟基层职工真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利益却实实在在受到了损害,谁摊上这种事心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