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合作(一更)
袁定洋道:“但早期杂交水稻产量不行,几乎崩溃,直到1980年,胡建三明农科所谢哗安院士的‘汕优63’拯救了杂交水稻,横扫全国,一直种到2004年,父亲的‘金,他的成就和名誉,都是同行给的,是人民给的。”
杨顺明白,这个感觉和屠教授的青蒿素是差不多的。
不是农业系统的人,谁还记得汕优63和谢院士?谁知道汕优63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谁知道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水稻专家在努力工作?当年全国去海楠制种,6万亩的制种田,18000人为此服务,谁知道他们的名字?
袁定洋说道:“父亲的意思是,人民给了他所有的荣誉,他不敢独贪,取之于民,就必须用之于民,父亲希望将‘袁窿平’这三个字的无形资产,全部还给社会,还给那些造就他神化的老百姓们。”
杨顺肃然起敬:“袁老想怎么做?”
“父亲将所有的技术都传给我了,我在海楠有一个几十亩的私人小实验田,有一些珍贵的种子资源,这是我和父亲最大的财富。”
袁定洋看着他:“我将在出售完我和父亲在xx高科的全部股份之后,加入到你的实验室来,提前帮你准备好水稻研究的事。等玉米项目完成,正好可以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