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峰回路转



    自佛教传入我国,至六朝时代,信奉佛教者与批判佛教者之间产生多种歧见。其中。以佛教之轮回报应说为主题所进行之理论探讨,称为神灭不灭论争。首先,承认佛教轮回报应说者以为,人死后。宿于**之灵魂兮神识一不会随之死灭。而将继续转宿于另一**;且人经三世。轮回于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应于自己所做所为之善恶业报。反之,神灭论者站在我国传统思想之立场。否认三世、轮回报应、心神不灭之说,而以为人死之后,心神必随形体散灭。

    ‘神不灭’说,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牟融所作之理惑论;然最具代表性者,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之主张,其所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卷五有‘形尽神不灭’一说,以木与火之关系比喻形体与心神之关系,而谓:心神由一形体轮回入于另一形体,而继续存在;犹如火之燃烧,燃尽一木再转燃另一木。慧远之弟子宗炳(375~443)作‘明佛论’,揭示二种神不灭义:

    (一)轮回之神识不灭,(二)法身之神识常住。或谓‘法身神识常住’之义融合涅槃经之佛性说与道家思想,而将佛性视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虚静无为之心,此心即神识;又佛性(此处指法身)常住,亦即心神不灭之意。此外,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