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后舱
能够受到学者们的欢迎,也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间接的学习机会,说不定哪位觉得习以为常的方法,就能为吸纳某人提供突破的灵感。
完整的实验方法就更难得了。
论文都是薄薄的几张纸,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得了诺贝尔奖,总共也不过占了半页的位置,区区几百字,又如何能体现数年时间,数个实验室,十数名顶级科学家的竞争与拼搏。
屠呦呦做的青蒿素,最终论文亦不过一页纸,上百万人因此活了下来,并得到更少的副作用,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在它的背后,是数十家科研机构,数百名科研人员用数年,从2000多种中药试剂中筛选一种药物的过程。
对普通人来说,自然是结果更重要
而对科研人员来说,却是过程更引人入胜。
许多学者总还是不免有敝帚自珍的念头的,杨锐相对来说就开放不少,除了非常重要的核心关键点,杨锐并不介意告诉其他人自己实验的关键点。
不过是80年代中期,某一个领域的领先技术而已,还是杨锐已经做出来的研究,分享一些非关键点,杨锐毫不在意。
他的这种态度,开始时还被人看做是年少轻狂,随着探讨的深入,却是不自觉的感染了其他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