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豫剧(中)

向东,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四好名旦”:分别是马金凤、徐艳琴、阎立品、毛凤麟。
    这一时期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异彩纷呈,也就是在这时分了流派,它们分别是以:常香玉为首的常派,常派奔放多姿、以陈素真为首的陈派,陈派典雅细腻、崔兰田的崔派哀怨深沉、马金凤的马派阴亮清脆、阎立品的阎派甜美秀丽、桑振君的桑派俏丽委婉,以及李斯忠的李派粗犷浑厚等等。”
    “在这其中就数常派影响最大。常香玉的舞台表演风格不仅刚柔相济、质朴清新;她的唱腔又吸收了豫东调、河南坠子等艺术营养,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因此在豫剧旦行艺术中几乎形成了“无腔不常”的格局。”
    就像刚才所说的豫剧《包青天》,最原始的唱法应该是豫东调,但由于豫剧在清朝末年以来,逐渐的形成了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及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包括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戏流派”。
    所以随着“现代戏流派”的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