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唢呐(下)
,引人入胜。该曲原是在民间风俗生活中演奏,因演奏场合的群众性和流动性,演奏者根据客观需要和本人的技术特长做即兴发挥,乐曲可长可短,没有严格的规定。但热烈欢快的旋律和固定曲调伴随下的百鸟之声相见的循环进行是其结构原则。
就好比甘肃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为鼓吹乐,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了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庆阳的唢呐文化价值不仅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