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章:汝阳刘毛笔

多年的历史了,素来有“北有沁阳刘,南有湖笔”的美誉,著名的书画家欧阳中石在用过汝阳刘毛笔之后,曾挥毫写下:“彩颖中山秀,兰亭古韵流,生花传翰采,藉有汝阳刘。”汝阳刘村一直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雅称。
    春秋战国时期对笔的叫法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统一称作“笔”。《项城县志》中曾记载,秦时,大将军蒙恬在外征战,需要1定期写战报呈送给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直到有一次蒙恬在巡察中突发奇想,试着用兔子尾巴上的毛制成了笔,这种笔书写起来既顺手又轻松,速度还快。后来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不断地对笔进行改进,把动物的毛发和植物麻一同浸泡在石灰水中,再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把笔头插入竹管中使用,写出的字自然流畅。比用刀刻或者竹签书写方便多了,于是就慢慢发展了起来。
    蒙恬率军驻扎在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威震匈奴。蒙恬之弟蒙毅任上卿,随侍秦始皇左右。蒙氏一家盛极一时。蒙恬率军队在外,蒙毅运筹帷幄于内,当时的文武大臣没有人敢与之争高下。
    而当时的扶苏,秦始皇的大儿子,贤能温厚,体恤民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