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四)
〈上卷·第一篇·4〉
(续)
《晋书·束晳传》里说:“《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据杜预(222年-285年,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春秋左传集解后序》也说:“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始者藏在祕府,余晚得见之,所记大凡七十五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晋书·束晳传》里称之为“易经”,而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里称“周易”。故《晋书·束晳传》里称的“易经”,不是来自汲冢书的名字,而是晋人或唐朝时修史者的称法。《晋书》里说的汲冢竹书里的《周易》,与“《周易》上下经同”,杜预也说“《周易》上下篇,于今正同”。那么,汲冢竹书《周易》就是今本《周易》文本了吗?不一定。《晋书》接着说“《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从“易繇阴阳卦”可推测,这是与《周易》不同的卜筮之书。晋代王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