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四)
书里反映春秋时期“以《周易》筮之”,又如何解释呢?即使《周易》“无爻题”,也不等于不被卜筮者当作卜筮之书。因为无爻题的《周易》之前,是“繇题”形式的《周易》。而“繇题”的《周易》照样被史巫用于卜筮的‘工具’,这是有《左传》一书所证实的了。
若说《周易》原初既无“繇题”又无“爻题”,那么,再认为《周易》原初就是卜筮之书,就是胡说八道了。
我们所要证明的是《周易》原初也无“繇题”,因《周易》原初无爻题已无需证明,已知“爻题”的《周易》定型于帝制时期。只有证明《周易》原初无“繇题”,也就证明《周易》原初本不是卜筮之书。这就是我们要考证《周易》文本的目的所在。既然知道《周易》原初无爻题,而又知道“爻题”的《周易》文本定型的很晚,这就说明《周易》一书在历史上是被篡改过。那么,就值得怀疑“《周易》原初就是卜筮之书”的说法了。更主要的是,从今本《周易》里的文辞内容来看,根本不能认为是卜筮之辞。只要从《周易》一书上剥离掉史巫添加进去的“繇题”与“爻题”的卜筮外壳,我们再来看《周易》,还能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么?
这就是我们要考证《周易》文本的目的与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