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七十六
太平了,就放松了自身的战备警惕。作者用城墙倒了来比喻没有了军事上的依靠和保障,又“勿用师”,即不做战备了,那么后果不就有了危险。这里是从商朝失败的历史教训里引以为戒。
这是通过历史上事件的引用,也是寓意着事情由小到大发生的转变,会向不好一面发展,这是为《否》埋下的伏笔。
《周易》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小往大来”的利弊关系。这最后一段也是设下伏笔,就是“泰”转化为“否”的开始。本篇讲述了一个哲学道理,即事情向好与坏上的转化道理。如何向好的一面,或是向坏的一面转化,《周易》里的《泰》与《否》两文讲的很有道理。
《大象传》通过《泰》而阐发出:“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这里《大象》作者却是受《泰》符号取象(天与地)的启发,引申出:天地之道和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道理来。这与(周易·泰》文论述的事情却是个风马牛不相及。故用《周易》一书后衍生的符号取象来阐述《周易》无疑是错误的,因《周易》一书里所用的那套符号只是排序而已,《周易》一书里没有取象一说。即《周易》并不是以符号取象写出的六十四篇文章的。
<本章"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