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十六)

这与春秋后期上层精英的启蒙无不有关。特别是孔子对《周易》的论述,对战国的《周易》学术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对筮卜的批判上,孔武更是一针见血的指明筮卜的流害。《孙子兵法》里明确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
    孔武说的“先知者不可象于事”,就是反对用卜筮的那种类象获取事情上的“先知”。孙武知道那种先知是不可信的。不但孙武知道,就是会思考分辨是非的人,都知道那种的类象(八卦取象)出的人事吉凶的先知来是自欺欺人的东西。战国时期的上层精英人士恐怕都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人用筮卜的那一套在为诸侯王们来决断军国大事了,再那样是要亡国的。精英人士们不是为诸侯王们献计于收买人心的仁政王道,而就是献计于富国强兵的霸术。
    庄子并不是孔门学者,但庄子一书里却把《易》列为六经之一。这也是最早把《易》作为经典书籍的说法。
    虽然庄子认为的“六经”是六种重要的书籍,不同于后封建时期作为帝国意识形态上具有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典的经书。虽然都是认为的“经”,可所处的时代与地位性质不同了。庄子认为的“六经”是为重要的著作,而汉以降的“五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