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评论》(五十九)
符号,其组合产生发明时就是个"加一倍法"。当然那时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即不会知道是个"加一倍法",现在可以总结为是个"加一倍法则"完成的。实是由两个基础符号,在倍增的原理组合下,其结果是个无限大的组合数目。现在可以说"倍增法"是《周易》所用那套符号的生成法则。即如同国王在棋盘上放米粒的那则寓言故事,就是个"倍增法"(或叫"加一倍"法。
相传印度有位外来的大臣跟国王下棋,国王输了,就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在棋盘上放米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然后是4粒,8粒,16粒…直到放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认为他很傻,以为只要这么一点米。按照大臣的要求,放满64个格,需米18446744073709551615粒,是二十位的数字。这些米别说倾空国库,就是整个印度,甚至全世界的米,都无法满足这个大臣的要求。
棋盘与米粒的故事,是千倍增原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却是倍增原理,即"加一倍"说法。但邵雍的"加一倍"说法,并不是所谓"六十四卦符号的生成法则。
《周易》一书所用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的初始组合产生,并没有什么神秘性。既不是伏羲始创的“三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