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评论》(七十五)
附,而依附于经而存在的传反而成为主体。这就是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意义而言的,而必然割裂《周易》的形式与内容,象数与义理完全可以并进,而且也应当并进,事实上也是并进的。但是,由于这一转变在内涵方面的深刻性,以于二千多年的经学传统是扬义理而抑象数的。从历史说,《易》原本象数,发为义理;从现实说,在科学文明的时代很可能再发生一次‘旧瓶装新酒’。这里还有一个象数与数术的问题。数术多与科学有关,这是不争的事实。
①余敦康《〈周易〉的思想精髓与价值思想》 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第122-142页。”
(《周易二十讲》第394页 廖名春选编 华夏出版社 第419-420页)
这是董光壁引述余敦康文章里的一段话。显然余敦康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过这种认为,早就形成了一种流派,余敦康也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传播者而已。而董光壁竟然也把余敦康的这种说法信以为真了,说明董光壁也认可这种说法。
而董光壁同样是象数说《周易》者,这本身是“易学”传统,没有人不受传统象数易学的影响。所以董光壁说的“《易》原本象数,发为义理”,也就是老生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