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哲学》(四十一)
在所讲的扶贫,惠民政策。即中央的财政减少了,而是为了扶贫与惠民用去了。“财富上的减损,其目的是用之于民,这是正确的路线方针”,这就是本篇的立论。“曷”:疑问代词,也指“岂”,“难道”讲。“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享”:供奉祭祀品。本题目的意思是“财富的减损,是为了民生,是大吉的事情,没有过失,对未来长久都是有利的,何不采用简单的两器具的食物,可用于供奉祭祀品。”本篇所立论的是,“损上益下”的道理。减损财富的目的,是在于为民,并且完全可以在祭祀上移风易俗,减少浪费。这体现了作者的理性与进步思想。作者强调的是关注民生,而反对的是大搞迷信的祭祀活动。
“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本段是讲不该减损的,一定不能造成减损的道理,如前面提到的祭祀,而这里又讲的征战问题,没有了战争,自然财富不但不减损,而且是增益的结果。
“已”:去,完成。“事”:事情,从事。“遄(chuěn)”:快,迅速。“已事遄往”:做事情应尽快去做。应办的事情尽快的办理,不可拖拖拉拉,要讲效益,自然不会造成损失。“征凶”:指不可征战。征战就会带来凶险的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