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议和
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似乎成效显著。可是随着清军两路入寇,京师戒严,卢象升、孙传庭等名将率军勤王,西北官军减少,又给了流民军喘息之机。
崇祯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明的国力不允许两面同时大规模用兵,到底是集中精力剿寇还是全力迎击清军,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勤王兵马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卢象升已经领着天雄军、三镇总兵以及关宁军在京郊驻守,与清军相持,大战一触即发,但崇祯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于是传召兵部尚书杨嗣昌商议。
乾清宫内,杨嗣昌侃侃而谈:“……陛下,臣以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崇祯觉得很有道理,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然鞑子入寇,迫在眉睫,流寇日渐式微,两者一急一缓,又该如何抉择呢?”
杨嗣昌正色道:“陛下不可小觑流寇,眼下虽然局势有所缓和,但其如燎原之火,只要放任不管,立刻又会卷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