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95章 再见

是人多口杂,还有各方眼线盯着,到了这里,就可以好好与录事细说一二了。”
    金墉城最早的记录,出自晋代竹林七贤的陆机《洛阳地记》:“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东北角有楼高百尺,魏文帝造也。”说是城,其实就是三座并联在一起,小城规模的军事堡垒,也是魏晋被废帝后的幽禁地。
    后来到了南北朝,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的军塞。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河南四镇;北魏孝文帝南迁时,洛阳尚未修缮营建,就暂时以金墉城为都邑,后来北周北齐,更是籍此征战不绝。
    到隋末天下大乱,金庸城又成为军事要地。瓦岗军李密在此称帝,设置百官大行朝拜。“钲鼓之声,闻于东洛”。唐朝初年,洛阳县治仍设在金墉城,至贞观6年(公元632年),移之东都毓德坊,自此金墉城逐渐废弃。
    如今现存的金庸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北垣二座,东垣3座。在格局上仿照的是邺城三台的南北高低形制。
    其中最北端也是位置最高的小城,才是金墉城的本尊所在。而南端损毁最严重,几乎看不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