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295 陈国相襄军第一(四)

师、郡县的学官人数也比前汉为多,郡学的文学掾史、教授各经的经师常达十数人至数十人,乃至有的地方,在“亭”设的还有学校,如陈留郡的蒲亭现就有学官。在入学学生的身份资格上,本朝和前朝一样,都没有什么限制,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心於学就可入学,并没有地域限制,外地的学子也可以入学。

    总而言之,自有官学,发展至今,上至太学,下至庠序,帝国整个面向平民的教育系统已大致建设完成,较之先秦时期的贵族教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话又说回来,此时毕竟是官学设立的早期阶段,缺点还是有很多的。

    以荀贞后世而来的眼光来看,他认为至少有三个缺点。

    首先,学校庠序的设立、发展规模全凭地方长吏的喜好与推动,时兴时废,难以持久;其次,学校没有正规的课程设置,不像后世的学校一样,每天都有固定的课程必须要上,有的经师只在一年的某些时节召集学生讲经;再次,郡县官学和太学没有从属的关系,师资也比较差。

    这三个缺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尚未形成制度性。

    荀贞既有意避免原本历史上“九品中正制”之出现,平时他对此也是早就做过多方面思考的,该怎么才能避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