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9 围不赦以威生仁

    孙子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万不得已的最下策,为何?敌人有城为恃,一旦城坚粮足,守将智勇,兵民齐心,再加上外有援兵的话,往往延宕时日,久者,甚而数月年余仍不能下,至於用计取胜,得看机会,因时制宜或能成功,却非是每次都能如此的,很多时候,得等到城中兵尽粮绝,围城的一方才能克胜,既耗粮秣,又损兵员,纵是名将也要为之头疼。更不必说,万一后勤跟不上,可能围城数月,最终也只有无功而返。

    是以,郭嘉建议“围而后降者不赦”,他的这条建议纯是攻心之策,其目的是为了震慑敌城中的守将,从而达到“不战而下”的目的。他建议荀成尽斩韦温军中比千石以上的军吏,以及盖县的长吏、县丞,看起来杀戮甚重,事实上,还是可称之为“仁”的。

    “仁”在两个方面。

    只杀比千石以上的军吏和城中的长吏、县丞等“命卿”,不杀其余,比如品秩较低的军官、民官,比如普通的兵士。此是“仁”之其一。

    所谓“小仁为大仁之贼”,杀比千石以上的军吏和民官中的“命卿”,是为了促使底下的敌城投降,以避免攻城,进而减少敌我兵卒、以及城中百姓的死伤,可以说是用极少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