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应州春至
年,风沙和劳累使他变得又黑又瘦,他牢记范宁给他说的话,应州治理成典范,将成为他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就像鲲州对于范宁的意义。
所以半年来,苏辙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各族百姓各种交流中度过,核实地契,发展商业,解决孤寡老人的困难,疏导农民返回家园,挨家挨户宣讲朝廷制定的五年免税政策以及民族平等政策,不管是契丹人还是奚人,只要肯安居乐业,和睦相处,那都是大宋的子民,苏辙甚至学会了契丹语。
春天到了,苏辙又动员士兵帮助农民种植玉米,同时把南瓜引进了应州,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南瓜。
他的辛劳没有白费,很多准备逃走的契丹人和奚人都放弃了迁徙,安心留在应州,编入应州的户籍。
这天下午,苏辙从河阴县返回应州,除了几名随从外,还有两百名骑兵跟随护卫,杨文广很清楚范宁在着重培养苏辙,虽然应州没有辽军主力,但就怕遇到辽军探子。
苏辙骑在马上,指着桑干河兴致勃勃道:“大家看见没有,桑干河的水量还不小,但桑干河上却看不见一架水车,说明农民对桑干河的利用程度还是太低,基本上都靠天吃饭,这样不行,必须把农业灌溉搞起来,只要有了水,农业就能发展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