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神秘的水中间谍
生”。
“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占城稻耐旱、耐涝的特性可能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对于地广人稀的江南来说,粗放式的种植提高了种植的效率,原本一人须精耕细作种植一亩的时间,这样粗放式的种植则可种植两三亩。加上其强悍的适应性,沿海一带土地大都属沙质土,这种土壤不宜储藏水分,一遇干旱,那些生长期长的水稻品种就要大面积的歉收,而占城稻的适应性,使得可种植的土地也得以增加,当然还有许多旱地,同样可种植占城稻。在许多双重效果之下大大增加了稻谷的种植面积,自然也能大大提高稻谷的产量。
除此之外,占城稻的亩产量即便是在粗犷式的种植和贫瘠的土地里种植,也能比之前的水稻产量高不少。而最为有利的是,占城稻生产周期短,可以种植双季稻,这样一来等于产量又增加了一倍。
正是由于占城稻的种植和推广,使得南方的稻米产量大幅度的增加,于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逐渐难移,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江南成了富庶之地,逐渐超越北方。
旱地种土豆,水田种占城稻,江南得此两种高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