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利义之辩(下)
“义与利的千古之辩与我们千年的农耕文明有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的观念问题,而是千年以来国家整体结构的需要。%乐%文%.
农耕社会必然是以农业为主体,农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农民以稼穑为要务,农为本商为末,重本抑末合情合理。其次,把农民用捆在土地上是最好的统治手段,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治理成本。再次,重农抑商会很顺利地贯彻道德标准。务农必然使人勤恳、正直,而商人是要追逐利润的。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一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行为都会出现,所以导民逐利是统治者治民的最下策。
“正是基于这三种认识,重农轻商在古代商周时期已经是统治者和上层人士的共识,四民之说虽始自《管子》,但这种认识绝不会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这种认识就当时的条件而言是客观的、明智的、科学的。”
百余人的会场里鸦雀无声,虽然台上演讲的人讲的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引子,关键还是在接下来的内容。
“然而,我们问题就是过于崇拜祖先,动辄祖制不可违,一旦形成的观念和做法便亘古不变。如果你想变,欺师灭祖的帽子随时会扣在你脑袋上!”
“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