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百二十章 濯清涟

读作品,或者不认真读作品,就贸然参加作品研讨会,或者命笔写评论,导致评论质量不高,影响自然不好。
    我就见到过一位评论家给一位作家写的评论,短短三千字的文章,竟然有两千多字谈书的装帧与版式,谈作家的出身与工作,其中奥妙,一望便知。在一些作家作品研讨会上,也时常听到一些要么不着边际,要么颠来倒去的发言,这样的发言往往也是由于疏于文本。
    三是一些学院派评论家,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对文本研读不深,或者虽然认真研读了文本,但却本末倒置,不是用自己的理论来深化对作品的阐释,而是用作品来论证自己理论的神奇,致使一些评论文章要么离题万里,要么生硬乏味,其效果与影响差强人意。对上述三种“评论家”而言,“不能对文本视而不见”的要求可谓合情合理。
    不过,就像我们必须承认在文学评论界的确存在“对文本视而不见”的问题,并因此导致当下文学批评遭受普遍质疑,甚至声名狼藉――不止在一个场合,笔者看到一些评论家在展开批评之前先自我嘲讽忙得顾不上细看作品的不堪情境――一样,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相当程度上,这个问题被扩大化了,并掩盖了主要问题,或者说,掩盖了对主要问题(比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