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悬危之势
于是夏侯惇就这么着,在长子夏侯充的卫护下,仓促返回了洛阳。
曹操亲自携重臣们登门前去探病,先问夏侯惇,元让既然不克与征,对于接替人选,你可有什么建议没有?夏侯惇先说:“子孝可也。”曹操摇摇头,说子孝已经到了荆州啦,不合适再把他调回来——我知道论及名位,也就你勉强能够压过子孝半头,就算子廉,也不合适让他为主。而子孝为副;然而三路伐蜀,雍州虽是主力,倒也不必担心主将名位不及子孝,到时候他不肯相机配合。
所以说咱们矬子里拔将军。先放下品位不管,只论能力,你觉得谁接替你统驭大军才合适呢?
夏侯惇轻轻摇头,闭口不言。曹操跟他多年亲眷,携手起兵。自然了解对方的心思,于是先让群臣暂退,屋里光留下自己跟夏侯元让两个人,然后才把问题又重新问了一遍。
夏侯惇说了:“陛下所言,臣不敢苟同也。”你说得不对——雍州一路的主将,必须得看名位,而不看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计划已定、物资充足,在此前提下需要的是各路前线将领奋勇作战、配合得宜,而不看坐镇后方的主将有多少奇谋。可是怎么才能让前线将领能够各尽所长,又不互相掣肘呢?那就得靠名位来压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