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携民渡淮
来,木屐踩在草苔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桓谭环顾四周,距离他离开此地,已经过去整整两年了。
码头处已有一行人在等待,但绝非礼迎的架势,反而充满了戒备,汉兵持兵戈瞪着桓谭一行,而位于当中那位银印青绶的中年汉官,也对桓谭不假颜色。
“春卿。”
面对桓谭亲切的呼唤,汉九江郡太守桓荣只冷冷拱手:“君山大夫。”
桓谭和桓荣都属于沛郡龙亢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姜齐桓公,论辈分,桓荣要喊桓谭一声族叔,虽然二人年纪只差了十岁。
和桓谭以“狂生”姿态面对世人不同,桓荣却是一位醇儒,他属于龙亢桓氏的分支,家中贫困,常靠佣工养活自己,却求学不倦。桓谭很欣赏这位族侄,资助他去长安学《欧阳尚书》,桓谭在太学拜九江大儒朱普为师,一心向学,整整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直到王莽代汉。
从那时候起,桓谭与桓荣的理念便有了分歧,桓谭对王莽施政心怀幻想,希望改变,桓荣却恪守忠汉之念,觉得过去一切都好,遂不顾桓谭挽留,决然离开长安,到九江隐居教书。
那几年,桓谭还担心族侄的生计,岂料等新莽灭亡,桓谭不幸为赤眉所俘,差点病死时,还是逃到淮南投奔桓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