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兄妹出游遇友人
护伞,行医天下,走儒医的路子。一个有举人功名的儒医,身份自然跟一般的大夫郎中天差地别,既可以求富贵,也可以保性命,可进可退。
在明朝,要想彻底改变命运,只有走科举的路子,别无他途。比如说范进,没中举人时,穷的饭都吃不上,天天喝西北风,一日中举,一跃而上青云,大把的银子有人送到手上,大房子有人送,更不用说家中器物和仆人了。
周文宾早就是秀才了,下一步就是向举人迈进。按说他不用上学了,只是他家中富裕,乐于和苏州的一些名士才子聚会,切磋诗文。
在周文宾鼓动下,这批青年才俊后来索性集体加盟了苏州府的一家书院,请当地名流宿儒来讲学。这当然比私塾强多了,可以说是小型的国子监。
“加盟书院,我们也好一睹况兄的文采啊。”周文宾的邀请倒是实实在在。
其实况且对书院的情况早已有所耳闻,也觉得那是个不错的场所,最主要的是书院没有固定的规矩,想去就去,不想去可以不去,不像私塾,要天天上课背书的。这样也不耽误他在家中学医。
“周兄美意小弟心领了,只是不敢擅自做主,须回家请示家父方能决定。”他拱手致谢。
“这是当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