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去越南倒爷家里做客
都一模一样。如果不是每座楼侧面墙壁上标注的号码,在这一片一模一样的豆腐块之间真的很容易迷路。
在上世纪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各地兴建了一大批五层小户型简易住宅楼,后被人们戏称为“赫鲁晓夫楼”。为达成苏联当时制定的1980年每户家庭都有其住宅的要求,时间紧,资金缺,任务重,需要统一标准,集中建设,加快进度。为控制成本和追赶公器,当时大部分建筑部件都是由工厂预先制造出来的,然后如同搭积木一样直接搭建起楼房,根本就不需要设计图纸和建筑设计师,房子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当时苏联的目标很明确:于1980年“**来临之时”,每个苏联家庭都能住进自己的新房。在这样的住房政策下,广大市民们从原来住的地下室、工棚、危房都搬进了独立的单元公寓。在当时深得民心,以至于有人把赫鲁晓夫执政的时期喻为苏联的春天。没有任何装饰的“赫鲁晓夫楼”虽说其貌不扬,但造价便宜,功能到位,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客观地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赫鲁晓夫楼”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全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忠住的这片小区应该就是当时的产物,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楼房看起来都已经很破旧。
我们找到忠住的那幢楼,沿着狭窄破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