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武器
华美稳固国内经济发展、建立国家货币信用的必须手段,哪怕要忍受外部环境的冲击,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必须咬牙坚持。
在国内,利用银行票证这类廉价的记账货币,取代繁杂和高成本的实体金银货币结算,加大货币流通率,其实已经早早实行并被各个企业所接受。但在海外贸易结算中,因汇率变动引发的货币损失则防不胜防。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把货币灾难阻挡在国门之外,华美1636年就在亚速尔美租界初步建立了可操作的票证贴现与结汇制度,开始防范黄金进口和白银流出的套利行为。但大批的白银还是借着国际贸易结算,被本国或他国商人用黄金套走,1640年华美央行铸币厂出现连续六个月的平均银币铸造量只及往年30%的窘事。
华美各大贸易企业对国家伸手严控亚速尔贸易货币结算的政策也逐渐不满。尤其是来自自由派的抨击从1638年开始,每年都在国会上演,就连部分新兴的进步派掌握的私营银行或贸易企业都出现了微词。
原因无他,为针对以自由派为主的各大私营银行和贸易集团见钱眼看"hiluo"裸的黄金进口套利行为,欧洲进出口的相关贸易结算被强制性划给了国有大西洋银行。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