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间奏
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属性。我就在想,既然有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也许可以表彰一些平日里不容易有机会被人民群众所了解的人。”
王京云和小晓琳又一次不约而同地凝起了目光。
“回想当初,我和黎华才入京,还住在钟鼓楼那片儿的招待所,我们一起在银锭桥畔,尝试写《月半小夜曲》的时候,假设过,一个人为国家大义的事业,需要在遥远的地方隐姓埋名,和家人多年杳无音讯。这只是当时的一个假设罢了。当时,黎华并不以为怪,反而很认同。但每每回想起来,我就觉得,我们中国,那样的个人,不少。那样的人,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发展和强盛起来的基石之一。为大家舍小家,不计个人待遇和荣辱,古时候《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些人,甚至更有过之。然而,我也说过,百年屈辱和战争的洗涤和教育,才让我们国家里这样的人一度不在少数。而在将来,如果我们心安理得地把这当成是常态,是应该,那么,承平越日久,愿意如此为国奉献的人,将越来越少。所谓天下熙熙攘攘为名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我们给不了那些为国奉献的人多少利,甚至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我们连正大光明的名都给不了。事实上,他们那样的人,也许并不太追求寻常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