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先生
应县为之作幕宾。
——大约相当于一个抄写文书、佐断刑狱的县衙公务员。
蒲留仙的才气性情,既然不见容于乡试八股,屡战屡败;如今跻身国家机关,穿制服、吃公粮,面对济济同党,欺下媚上、勾心斗角……也不见得能游刃有余?
次年辞归。此后,蒲松龄一直在家乡设帐教书,一边读书写作,一边继续应试。
蒲家先祖蒲鲁浑,曾在元朝为官,家世显赫。后生计日蹙,蒲松龄的父亲不得不丢开书本,出门经商,维持家用。但是到蒲松龄青年时,蒲家已相当穷困了,他结婚分家,“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生活清寒贫苦。
康熙十八年(1679),经过十数年的耕耘,蒲松龄终于初步完成了《聊斋志异》。并写了一篇《自志》。
作品问世了,作家的心情应该愉悦?然而在这篇《自志》里,看来看去,却找不到一丁点高兴。夜深人静,一灯如豆,萧瑟的秋风掠过,仿佛连案几上的笔砚都要结冰了。花妖鬼狐,瑰丽奇崛。然而孕育它们的“聊斋”,却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萧条寂寞的小屋?蒲留仙、蒲剑臣,你喜人谈鬼,舞文弄墨,你这个胸脯有一搭青记、不肯流俗,命运多舛的书生,连个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