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少年中国--震慑
不决的奏疏挨个念一念!”
“是!”
大明朝廷的议事规程是:内阁大臣看过奏疏之后,商量出建议,由内阁首辅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疏上面,这叫做“票拟”,呈送入宫,皇帝用朱笔红字做批示,这叫做“批红”。
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不爱处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文官大臣们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
实际上“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相权。
由此可见,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对抗庞大的文官势力,以确保皇权不受损害,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因为有批红这个最高权力的存在,武宗朝的刘瑾和当朝的魏忠贤,才能大权独擅,肆意收拾文官大臣。
所以,在廷议的时候,司礼监一个掌印太监,四个秉笔太监是和六位内阁大学士对坐的,地位非常崇高。
涂文辅应了一声,按照时间顺序挑出常威那些悬而未决的奏疏,第一份就是办学校、开五科的,这份奏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