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战争后续
拖延,打消耗战,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迫使长途跋涉至此的秦军疲惫。但是被秦国离间,被奸臣进谗,还是和赵国本土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后期赵国决策层换上了赵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但是无论赵国在人数,士兵素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上都弱于秦国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赵国惨败全军覆没的下场。其实当时的情况消耗战和速战速决对赵国来说都不太适合,因为两军对阵主要还是拼综合国力。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支持;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
很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赵国凭一将之力抵抗强秦,焉能不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