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
为当时国内教育界重大问题,如有关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修改学制、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推广白话文及拼音字母等。
1921年 10月,广州七届年会制订的《学制系统草案》,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变动,颁行全国,即“壬戌学制”。1922年八届年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历时 8个月,拟订《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直接影响 20年代国内兴起的课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新学制问题,胡适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参会,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并作为新学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对新学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学预科。大学本科仍为四年,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师范教育包括在职业教育内)。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设初中,每省只设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学制正式公布,除小变动外,全部依据济南大会起草的方案。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总算是一件快意的事。”
胡适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