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

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
    “他又说:可知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临时约法决不能发生效力。
    “他又说:军政时代已能肃清反侧,训政时代已能扶植民治,虽无宪政之名,而人人所得权利与幸福,已非口宪法而行专政者所可同日而语。
    这是中山先生取消‘约法之治’的理由。所以他在《建国大纲》里,便不提起‘约法’了。
    “《建国大纲》里,不但训政时期没有约法,直到宪政开始时期也还没有宪法。如第二二条云:宪法草案当本于建国大纲及训政、宪政两时期之成绩,由立法院议订,随时宣传于民众,以各到时采择施行。
    “宪法草案既须根据于训政、宪政两时期的成绩,可见“宪政时期”还没有宪法。但细看大纲的全文,二二条所谓“宪政时期”乃是“宪政开始时期”的省文。故下文二三条说: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至宪政开始时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时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而颁布之。这样看来,我们须要等到全国有过半数省分的地方自治完全成立之后,才可以有宪法。我们要研究,中山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延迟宪政时期呢?简单说来,中山先生对于一般民众参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