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四章 新年纳余庆

半首《春牛榜子》诗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从这以后,人们就把立春这天叫“打春”。
    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民间活动更加丰富,在立春这一天会进行游春,探春,然后各家各户都会互相交互礼物,如春牛,春牛图,还会给小孩子们佩戴春娃,还要拜春。还要糊春牛,贴春画,搭燕窝,贴春胜。
    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到了汉代,鞭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的迎春,这种仪式,已经固定下来,并传到了各郡县。
    鞭春牛之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认为“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
    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
    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