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新年纳余庆
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春牛在迎春仪式中为主角。旧时历书和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上,常印有春牛图案,大体都是按古时“打春牛”的情景描绘,寓意迎春天,农事始,五谷丰。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提到立春,不得不提到春联。而中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的出现,颇有意思。
现存的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
孟昶名字里的“昶”字,读作“厂”。
《说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