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

上驾牛,以增加重量,压碎中小土块。
    “耢”也就是“摩”、“耱”、“盖”。先秦秦汉时期称碎土与平整耕地这道工序作“耰”或“耨”。
    秦汉时期的“耰”,是手执的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
    耕耙耱技术: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旱亦保泽”。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夏少雨,蒸发量大,容易因为干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南方的耕耙耖类似,其中耖是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用耖弄细土块,使地平整。形制特点:耖为木制,圆柱脊,平排九个直列尖齿,两端一、二齿间,插木条系畜力挽用牛轭,二、三齿间安横柄扶手,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农具。
    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载:“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以两手按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