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

。约公元前600年,孙叔敖兴建期思雩娄灌区,是中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
    “挖沟?蓄水?”这么简单的灌溉措施,李陵自然很清楚了。
    不仅如此,他还要修建更多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曾修建过的著名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见郑白渠)”等,李陵完全可以在大商就完成。
    铆劲干吧,什么使用秸槔提水灌溉?用上!这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没有李陵的参与,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也会开始采用桔槔。
    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什么让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农民三岁小儿认识到农田水利的重要意义,开启民智啊,有没有!《荀子·王利》曾指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下之事也”。
    o阅读,更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